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正在播放久久波多野结衣

SHOWROOM SCIENCE

展廳科普

博物館Vol.009|中國地質博物館|校史館|展廳設計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16年,是國家級地質博物館,主要從事地質標本的收集以及古生物學,礦物巖石學和寶石學領域的研究。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余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于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館內還藏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01 建館歷程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yè)部礦物司設置了地質科,由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負責。1913年,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由英國學習地質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

中國地質調查所大門舊照。中國地質博物館

1916年1月4日,袁世凱準奏設立“地質調查局”,設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原豐盛胡同3號的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7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yè)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采集的巖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這一天被認為是地質礦產博物館的建館日。

1916年地質研究所教員和部分學生卒業(yè)合影,前排左起:翁文灝、章鴻釗、丁文江。中國地質圖書館

1921年,地質圖書館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同時新增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這座圖書館一經落成,就目睹了中國科學界的重大歷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創(chuàng)立大會在圖書館的一樓舉行。5月26日,李四光在這座圖書館里宣讀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學研究論文《中國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證據》。

1928年,地質研究所所長翁文灝用開灤、北票煤礦的捐助,添建辦公樓及古生物研究室。這座位于兵馬司胡同9號院西側的二層坡頂磚樓,由中國到西方學習建筑第一人,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設計。

同年4月,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添設新生代研究室用于研究脊椎動物化石,以補古生物研究室的不足。

1928年6月,蔣介石的北伐軍打到北京,張作霖倉皇出關,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陽城外的皇姑屯,北洋軍閥統(tǒng)治結束。1929年冬,中央研究院停發(fā)補助撥款,地質研究所面臨關門。

就是在這最困難的時刻,25歲的考古學家裴文中給翁文灝送來了剛剛在周口店遺址發(fā)掘出來的“北京人”頭蓋骨。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

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余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陳列館于1937年初建成并向公眾開放。

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研究員經水路押運至武漢,11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yè)試驗所、農業(yè)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fā)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巖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并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包含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

現在的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筑面積近1.15萬平方米。

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巖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展陳面積5000多平米,館藏地質標本22萬余件(套)。

博物館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巖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采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在濃郁的科學氛圍中,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輕松步入精彩紛呈的地學空間。

02 常設展覽

常設展覽是根據一定的主題,經過科學、嚴謹的內容設計,配合豐富的實物展品,應用多種展示手段和技術,常年對外開放的展覽。常設展覽一般展期為3-5年。每一個常設展覽都是各自學科的百科全書。目前的常設展廳有:地球展廳、礦物巖石展廳、寶石展廳、史前生物展廳。

--- 地球展廳 ---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fā)生的重要地質作用。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偉的高山峻嶺。

--- 礦物巖石展廳 ---

礦物巖石廳采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于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在欣賞展廳展品的同時,了解到自然界中礦物巖石的成因,原始產出的情況、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礦物巖石的分類、代表性礦物巖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巖石展品時,通過交互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巖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 寶石展廳---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寶石廳南展線主要展示各種寶石系列,其中包括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系列;綠柱石、金綠寶石和石榴石系列;碧璽、橄欖石、托帕石、尖晶石和鋯石系列;輝石、長石、磷灰石和方柱石及稀少寶石系列;水晶(紫晶、黃晶、煙晶、芙蓉石)系列等。

北展線主要展示各種玉石系列,主要包括:翡翠、軟玉系列;歐泊及其它二氧化硅質玉石系列;綠松石、青金石、孔雀石、丁香紫玉、方鈉石和薔薇輝石系列;獨山玉、蛇紋石玉、螢石、碳酸鹽類玉石系列;印章石、硯石及稀少玉石系列等。

--- 史前生物展廳 ---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fā)展歷程和各地質時期的常見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fā)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墻、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以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分別為:最早期的生命;生物大爆發(fā);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脊椎動物的出現;生物登陸;生物大絕滅;恐龍與鳥類;哺乳動物與人類。

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03 專題展覽

專題展覽是根據特定的主題舉辦的臨時性展覽,具有主題特定、時效性強、針對性強的特點,展覽的展期一般為數周至數月。中國地質博物館每年不定期舉辦4-8個專題展覽。

--- 世界屋脊 ---

2020年12月31日,由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共同主辦了“世界屋脊—揭開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紗”專題展。

在中國人在青藏高原開展地質工作一百周年之際,通過335份報告和圖片資料以及62件巖石標本和巖心標本,以地質工作者在高原惡劣環(huán)境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為主線,展現了一代又一代地質人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的精神。

展覽分為前言、環(huán)境、歷程、民生、生態(tài)、資源、后記七個板塊。環(huán)境部分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影響。歷程部分按時間梳理了青藏高原地質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民生和生態(tài)部分介紹了地質工作對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設和維護、城市規(guī)劃、地質災害調查、飲水安全、用鹽安全、旅游資源開發(fā),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做出的貢獻。資源部分展示了青藏高原豐富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鹽類礦產、碳酸鹽類礦產資源以及地熱和土地資源。

---地質先生---

為向世人再現百年前地質教育發(fā)端,中國地質博物館與全國地質資料館、中國地質圖書館三家聯合舉辦《地質先生》展覽,系統(tǒng)展現地質先輩在艱苦的條件下、紛亂的環(huán)境中,于數年間使科學研究方法成功植根中國,進而實現與中國文化融合的歷程。

該展覽分為:“地質調查、科學啟航”;“地學先驅、奠基之石”;“先賢垂范、師生情深”;“莘莘學子、家國情懷”四個部分。展覽集中展出百年前中國首批地質學生的野外實習報告以及地質先驅們的歷史文獻。其中更有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三位大師嚴謹的批改手稿等珍貴文物。

04 全國分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然是國字號,但卻是個相對小眾的博物館。更不為人所知的是,地博在全國各地都有分館,例如在北京房山、河北承德、遼寧本溪、遼寧宜州、黑龍江嘉蔭、江蘇常州、江蘇東海、江西南昌、山東煙臺、河南西峽、湖北黃岡、貴州黃果樹等,都根據當地特殊的地質條件和特殊的礦產資源設有分館。

--- 張家口分館 ---

中國地質博物館張家口分館位于張家口經開區(qū)世紀路12號,占地面積約25.5畝,博物館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總建筑面積為24949㎡。館內共享大廳建筑面積為475㎡,為中空設計,貫穿三至五層,以“天地交合的地球家園”為主題,放置重點展品“華北龍”和“巴克龍”等化石。常規(guī)展廳5個,分別為地球廳、礦物巖石廳、古生物廳、資源利用廳和地質環(huán)境廳。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的展陳不僅突出了張家口地質特征和環(huán)境特點,還通過多種實驗性、參與性的展項激發(fā)人們的興趣,傳達礦物巖石科學的內涵,展現了生命的海陸空輻射演化,喚起人們對“人與地球資源”的關注和思考。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還設有臨展廳、4D影院、科普區(qū)和社會教育區(qū),使觀眾了解地質災害的知識,樹立正確的環(huán)保意識以及災害自救意識。

--- 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

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于2017年7月14日正式開館并獲批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分館。該館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黃岡市境內、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館建筑面積3000平米,主展區(qū)1000平米。

博物館設立了地球的故事、中國的脊梁、巍巍大別山、水草豐饒?zhí)烊粯吠粒ù髣e山生態(tài)園)、人杰地靈 昂揚激蕩(大別山名人館)、天工開物(地質標本精華廳)、我是地質小博士、多功能廳、臨展廳等八個陳展單元。

--- 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 ---

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于2015年7月獲批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分館,該館隸屬于江蘇省文化廳,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唯一以水晶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博物館展廳共分為開天辟地廳、鬼斧神工廳、氣象萬千廳、姹紫嫣紅廳、精品廳、歷史展廳、捷克水晶展廳及臨展廳等十個展廳,每個展廳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立體化、多手段展示了水晶的特點、文化及內涵。

--- 承德熱河地質博物館 ---

承德熱河地質博物館于2015年獲批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分館。博物館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區(qū)大石廟鎮(zhèn),總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

熱河地質博物館整體規(guī)劃設計為園林式風格,主展館館內設置序廳、中央展廳、地球、地質與礦產、古生物演化、地質環(huán)境與地質景觀、寶玉石、土地、測繪等十余個展廳,展陳面積3000余平方米,展出巖石、礦石、古生物化石、寶玉石等珍貴標本或實物1000余件。

--- 黃果樹奇石館 ---

黃果樹奇石館位于黃果樹風景名勝區(qū),于2010年6月15日開館,2012年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黃果樹館。黃果樹奇石館展陳面積3000平方米,分設“遠古滄桑館”、“雅韻天成館”、“夢幻晶花館”三大部分,“百龍”、“百花”、“雅石”、“礦物晶體”全球寶玉石標本、玉雕件等展示內容。

奇石館館藏標本1500余件,收藏古生物化石10多個屬。在40余鐘近100塊化石類藏品中,有蜚聲海內外的關嶺創(chuàng)孔貴州海百合、胡氏貴州龍、關嶺魚龍、楯齒龍、盤縣混魚龍等;巖石類有代表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質巖、鈣質巖、沉積巖、交織巖等;礦石類有極具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的辰砂、雄黃、雌黃、水晶、螢石、方解石、孔雀石、綠松石、藍銅礦、褐鐵礦、輝銻礦等。雅石類包括青、墨、紅、黃各色,盤江、烏江、紅水河等水系及全省各地各類奇石500余件,貴州省及全國各地礦物晶體石共300余件。

--- 本溪地質博物館 ---

本溪地質博物館座落在本溪國家地質公園本溪水洞景區(qū)內,占地面積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 42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80平方米。博物館由地球科學廳、生命進化廳、礦產資源廳、地質遺跡廳、多功能廳和綜合廳等六部分構成。

館內陳列了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史前地質遺跡,國家級珍貴標本33件,珍稀標本1096件,其中金剛山義縣翼龍、本溪甲龍、馬氏燕鳥吃魚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標本;中華龍鳥、尾羽鳥也是世界僅有的幾塊當中最精美的標本;幻龍、魚龍和海百合、群龜、九龍壁等化石標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熱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幾乎涵蓋了脊椎動物的所有門類,尤其是早期鳥類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稀國寶級的化石,是本溪地質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 宜州化石館 ---

宜州化石館創(chuàng)建于1994年,是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辦公區(qū)及庫房面積為800平方米。1996年,宜州化石館被正式接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

宜州化石館館藏標本總數為6075件。其中在標本展廳展出精品化石200余件,展出的標本均為古生物化石。宜州化石館共設有五個展廳:恐龍展廳、動物展廳、植物展廳、科普影視廳、字畫展廳。

楊氏錦州龍是宜州化石館震館之寶,2000年發(fā)現于義縣頭臺鄉(xiāng)白臺溝村,是目前遼寧省保存完整的最大一枚恐龍化石,該恐龍以中科院素稱"中國恐龍之父"-楊忠鍵院士命名。

--- 中華恐龍館 ---

中華恐龍館又稱為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州分館,園位于常州新北區(qū)漢江路1號。2000年9月,正式開館。它是常州中華恐龍園的核心部分,是國土資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收藏展示中國系列恐龍化石最為集中的專題博物館。

中華恐龍館擁有總共16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積,館內設5個主廳和6個輔助廳。其中主廳包括中庭、陳列廳、景觀廳觀光廳和影視廳;輔助廳包括入口大廳、貴賓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備用展示廳及屋頂花園、紀念品售賣屋等空間。

中華恐龍園內珍藏了包括三大鎮(zhèn)館之寶——許氏祿豐龍、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在內的50多具大型恐龍骨架化石,以及恐龍腳趾化石、恐龍牙齒化石、魚類化石、哺乳動物、礦物晶體等各類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 ---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即中國地質博物館江西分館是江西省惟一的一個專業(yè)地學博物館,其前身是1927年原江西礦業(yè)調查所創(chuàng)立的“江西地質礦產標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創(chuàng)立的“廬山地質館”。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是集地學科普和江西地質、礦產、環(huán)境于一體的專業(yè)博物館,分為地學科普展區(qū)、江西礦產資源及應用展區(qū)、江西地質環(huán)境展區(qū)、江西省地礦局展區(qū)、寶玉石觀賞石展區(qū)五個部分,面積近600平方米,擁有礦物、巖石、古生物化石、礦石、寶玉石觀賞石等各類藏品近2000件。

--- 西峽分館 ---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的前身是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該館始建于2000年10月,陳列面積3500平方米。主要由展覽大廳、時空隧道、仿生恐龍園、動感4D影院4部分組成。

1993年在西峽縣發(fā)現的恐龍蛋化石有6科、9屬、13種,分別占我國總數的二分之一、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西峽恐龍蛋化石分布之廣、含蛋層數之多、成窩性之好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以恐龍文化為主題,展示了西峽境內出土的各類恐龍蛋化石精品和國內外恐龍蛋化石、骨骼化石標本,是一個集科研、科考、科普、旅游為一體的大型地質博物館。該館為研究地球演化、天體演變和恐龍的生活習性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物種滅絕原因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學研究基地。

--- 房山分館 ----

2006年9月17日,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正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并獲牌。公園的申報成功使北京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同時,也是華北地區(qū)兩省市三區(qū)縣創(chuàng)建的第一家世界地質公園。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于2009年12月獲批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分館,館內布展面積5800平方米。博物館設室內展陳和室外科普廣場,有開篇廳、地史演化廳、八大園區(qū)展廳、國內外世界地質公園展廳、實物標本廳、展望廳等六大展廳;室外科普廣場,展示大型標本和部分地學名人雕像。館內現有藏品數量約3000余件,各類巖礦標本豐富、古生物化石門類齊全,其中包括巖石標本、礦物標本、古生物標本,以及觀賞石、寶玉石等標本。

---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 ---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位于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城西11千米處,博物館展廳面積2700平方米。22010年7月31日,中國地質博物館嘉蔭恐龍館正式掛牌,是繼四川自貢、云南祿豐、江蘇常州、內蒙古二連浩特四家后,我國第五家恐龍博物館,也是我國少有的集保護區(qū)和展覽館于一身的園中館

自2004年建館以來,在恐龍標本發(fā)掘典藏、地質科學知識傳播和古生物學調查研究等方面、都邁出了可喜的步伐,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專業(yè)性恐龍博物館,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恐龍演化和地質地貌的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質遺存和難得的實物資料,對我國古生物學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 煙臺自然博物館 ---

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館暨煙臺自然博物館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qū)濱海中路2001號,展陳面積1.3萬平方米。博物館于2008年3月28日開工,2011年竣工。2011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館藏標本數量為8546件,分別布展在主題序廳、地球廳、化石廳、礦產廳、黃金廳、生物廳、根雕藝術館、觀賞石館、王懿榮館、內畫館、美術館、四大名著根雕館及文房四寶館等。

◇ 本文部分信息來源于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